活性污泥法是一種常見的生物處理方法,用于處理廢水中的有機物、氮和磷等污染物。其基本流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進水: 廢水首先被引入處理系統,通常經過一些預處理步驟,如格柵、砂池等,以去除較大的固體和顆粒物。
初級沉淀: 進水經過初級沉淀池,使部分懸浮固體和顆粒物沉淀到底部,形成初級沉淀污泥。
生物反應池: 初級沉淀后的水流入生物反應池,也稱為活性池。這里是處理的核心區域,污水中的有機物被微生物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同時氮和磷等污染物也被微生物去除。
二次沉淀: 生物反應后的水流入二次沉淀池,其中的微生物污泥和未被完全消化的有機物沉淀下來,形成二次沉淀污泥。
回流: 從二次沉淀池底部的污泥中抽取一部分污泥,稱為回流污泥,然后將其返回到生物反應池,維持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群落。
出水: 經過二次沉淀后的水,在達到排放標準后,被排放到環境中,或進一步進行后處理,如深度過濾、消毒等。
污泥處理: 從初級和二次沉淀池中產生的污泥,需要進行處理,如濃縮、脫水、干化等,以減少體積并方便處置。
需要注意的是,活性污泥法的運行需要維護適宜的微生物群落,需要控制進水的負荷、溫度、氧氣供應等操作條件,以確保生物反應的有效進行。不同規模和要求的廢水處理廠可能會在基本流程中加入不同的預處理或后處理步驟,以適應具體情況。